语文教师小课题研究报告单 第1篇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 课题结题报告的结构及写作方法

撰写课题报告有一般性的共同要求。但不同类型的课题报告由于其结构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色。研究者撰写课题报告,首先必须把握各类报告的特征。

教育技术研究报告是对某种教育现象的调查,经过整理分析后的文字材料。一般由题目、引言、正文、讨论或建议、结论等几部分组成。

教育技术研究报告是教育实验研究之后,对教育实验研究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客观、概括地反映的书面材料。一般由题目、引言、实验方法、实验结果、结论、分析与讨论、参考文献和附录等几部分组成。

教育经验总结报告是对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积极探索而积累起来的经验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书面材料。由题目、引言、正文、结尾等几部分组成。

二、撰写课题报告的基本要求

1.引言

引言是课题报告的开场白。引言部分必须说明进行这项课题研究工作的缘由和重要性;前人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存在什么问题;本研究的目的,采用什么方法,计划解决什么问题,在学术上有什么意义等。要求简明扼要,直截了当。应该指出的是,有的人在文章中对前人的工作随意否定,或轻易断言此问题前人没有研究过,属于历史空白,这是不妥当的。怎样开头为好,应根据课题报告的内容、各人的写作风格等因素全面考虑后确定。但必须注意防止面面俱到,不着边际,文不对题;或一步登天,言尽意止,不留余地等毛病。

2.正文

正文是课题报告的主体,占报告的绝大部分篇幅;是课题报告的关键部分,体现着报告的质量和水平。所以,必须重视正文部分的撰写。各种不同类型的课题报告在正文部分叙述的内容不尽相同。但要写好正文部分,都必须掌握充分的材料,然后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整理,经过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过程,最后得出正确的观点。并以观点为轴心,贯穿全文,用材料说明观点。做到材料与观点的'统一,这是基本的要求。对初学者来说。往往易出现两种毛病:一种是只限于表述自己的论点,而缺乏科学的论证;只有论点,没有材料,缺乏说服力。另一种毛病是罗列大量材料,平铺直叙,看不出其主要论点是什么。出现上述毛病的原因就在于没有能以确凿的论据来说明论点,做到论点与论据的统一。为了科学、准确、生动形象地表达研究成果,提高说服力和可信性还应减少不必要的文字叙述,而采用图、表、照片来集中反映数据和关键的情节。当然,选用的图、表、照片也要注意少而精,准确无误。

3.结论

语文教师小课题研究报告单 第2篇

指导学生在习作中合理运用修辞,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而这些要建立在学生有着良好的习作习惯,愿意写,能写,写得好,所以首先应该对学生进行常规的训练,激发他们的语言表现欲,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一、习作指导生活化,让学生愿写、能写。

1、突破时空,走进学生的生活

小学现行课程安排一周仅有两堂习作课。于是小学传统的一篇作文教学往往是分两课时完成。要求学生在八十分钟内于教室完成,指导拟稿,修改、誊写。似乎学生习作所需的信息全部贮存于大脑之中,习作时只要提取后稍作加工即可,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2、关注学生情感体验,活化生活积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倾吐欲望。在一次“六一”庆祝前夕,在与学生交谈后我发现:学生对学校“六一”庆祝活动的安排颇有微词,我灵机一动,便举行一次“六一”应这样庆祝的习作练习,结果果然不出我所料:就是那些平平常常默默无语的学生所写的文章,也由“兔尾”变成“豹尾”,洋洋洒洒三页多,且言辞中肯,感情强烈。看来“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语),学生在其感兴趣的方面有了较深的情感体验,在一定情境中遇到这方面的话题则情动而辞发,激活了脑中丰富的,沉睡着的生活积累,因而“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反省我们的传统习作教学伊始,教师便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明确哪些材料可用,是最合适的,如何开头,又如何结尾,讲得越透彻,越细致,学生受到的束缚越多。当然激活学生情感也不是件易事,其基本因素必须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师生间必须是零距离,其次激发学生对选题的兴趣,再者便是创设一定的情境。

3、习作方法指导坚持以学定教,让学生能写。

在与学生的座谈中,我了解到好多学生都是凭着感觉走笔,一个环节该写与否,该详与否,全然不知,这无疑给我们教者敲响警钟习作指导不得法,或者说教师的习作指导学生消化不了,更谈不上领悟运用,回忆一下我们农村小学一般习作指导流程,审题指导→选材指导→表达方式与技巧的指导→学生练习。

那么,我们应如何进行习作指导呢?在实践中,我初步探索出一种“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以学定教的习作指导策略,建立以评改为中心环节的作文教学模式,学生初写→师生评点习作→互评→自改成互改→誊写→再改,这样把习作前的观察与构思,拟稿与初步的修改完全放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甚至在校外,置于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完成。让学生在独立自主地进行观察、构思、拟稿、自改、互改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张扬了个性,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将教师的指导环节融于对具体习作的点评之中,并置于学生拟稿之后,这样让教师在指导前可以通过学生初稿,了解到最真实具体的学情,而后的学定教有针对性的点评方案,这样“从学生中来”的有针对性的具体形象的习作指导,学生很容易接受,当然,这样指导下,学生的习作,绝不会千篇 一律。

4.指导学生在习作中合理运用修辞。

利用语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去发现,合理运用修辞可以让我们所要写的内容更加生动具体,总结概括常用的修辞都有哪些,如何在习作中加以灵活运用。

二、实施动态指导性评阅,让学生乐写

《新课标》要求我们教学评价的不仅甄别与筛选的功能,而应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发展性评价。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则要我们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独立体验与感受,结合自己的实践,笔者认为当前习作评价应注意以下四点。1、尊重主体的独立感受:评阅学生的习作时,我们不能以成人眼光或教者的生活经验来看待评价孩子的表述,这方面李吉林老师曾经介绍一个例子:她任教的班上有个学生写了句:“原来阿姨是女的”这句话,这句话不是一句大废话吗?但李老师在批改时并没要求该学生删去。她说,因为这个孩子以前并不知道阿姨是女的,现在她发现了,并要将这个发现与同学老师一同分享,这难道错了吗?多么细心的呵护啊,孩子当然愿望对李老师“写自己心里的话,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更“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2、分层而评,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翻开一个班的作文本便可发现,得“优”的老是那几个学生,得“中”甚至“差”的总是跳不出“中”与“差”的圈,一个习作总是得“中”或“差”的学生,他们的习作自信在被一个接着一个的“中”与“差”中击得粉碎,而远离成功的彼岸。因此在实践中我采取了分层而评的策略,增强各层次学生的习作自信心,让他们每人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①面对全体学生分层而定,不同层次的学生,评定等第的标准不同。②对一个学生的要求则循序渐进的,如我对一个习作后进生最初得优的标准是:顶格不写逗号、句号、问号等标点符号,接下去得优的标准是:“要分段”这样逐步提高,一步步将之引入成功的彼岸。

3、指导性批阅,促进学生再发展。

从传统的作文教学过程来看,批阅作为一篇作文教学的终节环节,从而使这环节的教学功能仅是“评定包改”甄别优劣,学生在这一教学的环节几乎没有收获,仅得优者受到鼓励而己。而低等第者反而再次受到打击,削弱习作的信心。

4、动态评定,让学生对习作充满希望。

习作等第的评定不能一锤定音,应实施动态性的等第评定,促进优生更“优”,差生变优,具体做法是:得“良或优”的习作,经学生成功的修改后,我们可以把这篇习作重新评定为“良+”或“优+”(与学生约定中+=良,良+=优,优+=特优),学生若再作修改,习作还可以再作评定。直到学生自我满意为止。这样动态性的评定,对于习作后进生来说,给了他们很容易的“得优”的机会,对自己的习作充满希望与信心。

总之,指导学生在习作中使用修辞,让学生的习作不再枯燥无味,变得富有生气,切实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语文教师小课题研究报告单 第3篇

为了促进我县中小学及幼儿园立项课题的深入研究,认真做好结题工作,撰写好结题报告,现搜集以下结题报告范例,供老师们在课题研究中参考和借鉴。

范例1:

《培养学生互批互评作文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

张家港市朱建荣

一、研究背景

而现实教学中,老师们一批到底,批作文成了教师最烦恼的事。耗费了大量心血,收效却不大。学生怕写作文,总是对作文不感兴趣,更写不好作文。作文批改也就成了贯彻教师写作意图的过程,学生则变成了被动接受的容器。这样做的确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却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此,我确立了《培养学生互批互评作文能力的研究》这个课题。

二、概念界定

本课题的研究有三个概念:

学生,他是作文的主人,也应是批改和评讲的主体,学生成了主体地位,他就会有兴趣,就会乐学。

互批互评:作文写好后,是学生间的互相批改,互相评讲,不是老师包办。

作文:是学生自己写的文章,不是其他地方选来的文章。

三、研究目标

1.通过互批互评来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阅读赏析能力。

2.培养学生批改作文、评讲作文的能力,使批改成为习惯,以提高写作的能力。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师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四、研究内容

培养学生互批互评作文的能力

本课题系苏州市中小学指导学生自学微型课题,课题编号1009059,组长:朱建荣。主要研究成员:施路平、郑咏梅、蔡秀兰、方芳等

五、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收集有关学生作文自改能力培养方面的科研文献,获取相关信息,并进行分析综合,从中提炼出与本课题研究有价值的资料。

调查研究法:通过访谈、问卷等方法,对学生作文批改现状以及学生自改作文能力进行调查研究,并加以分析综合,为课题的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实验研究法:以课题研究计划为目标,对各个阶段的研究不断地进行计划、研究、总结、修正,使课题研究科学、规范、合理。

经验总结法:通过对课题的研究,不断地加以总结,把获得的经验加以提炼总结,以期从中探索出一些教学规律,来指引今后的教学工作。

六、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拟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xx年10月:1.学习理论,我们学习了黄大龙、朱治国合编的《生态课堂理论》,学习了《蔡明讲语文》和蔡明老师的一系列有关生态课堂的文章。2.酝酿制订了方案,我们的方案获得市方案评比二等奖。

第二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1月)按计划实施,根据实际情况,搜集整理第一手资料,认真分析研究并小结;及时上传到网页。

第三阶段:(20xx年2月20xx年3月)我们积极做好研究活动,成员们每人围绕课题开公开课。有几人多次上了课题公开课,及时资料整理、总结,及时上传。最后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七、研究过程

首先,我们学习理论,以提高理性认识。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生态理论,基于蔡明的生态课堂的原则和黄大龙朱志国的生态课堂理论,我们认识到让学生互批互评作文就是以关注学生生命为主的生态教学活动。他是培育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

日常活动

9月朱建荣对市骨干教师开作文评讲课

语文教师小课题研究报告单 第4篇

一、课题研究现状分析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培养读写能力,识字是前提,同时识字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又是一个新的任务,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阅读必须要有一定的识字量才可以进行;而习作又建立在阅读和写字的基础上才得以完成。低年级学生识字量不足,将严重制约读写能力的发展。识字教学的'速度和质量,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速度和质量。然而从以往实践看,识字教学形式还比较单一,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方面办法还比较少,识字和书写缺乏有效的指导。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普遍存在“逐个识字效率低、无章可循周期长、回忆再现难度大、易于混淆错别多”的缺陷,高耗低效的现象严重。

二、课题研究目的

1、转变观念,愉快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变“苦学”为“乐学”。

2、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化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养成主动求知的好习惯。

3、引导学生勤于观察、善于观察。在观察中学会比较、辨析,发现规律,掌握识字方法

三、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各地类似实验借鉴法;2、课堂教学案例研究法;3、不同教师同类型课堂教学观察比较法;5、综合试验教师对课题的收获,谈经验总结法。

四、课题研究重点

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从关注识字结果到同时关注学习过程,从关注识字技能的记忆保持到关注汉字在不同情境中广泛灵活的迁移,注重培养识字能力,促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由“被动的学”变为“主动的学”,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提高学习效率。运用各种各样巧妙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把枯燥的识字教学变得充满乐趣,使识字教学的面貌发生改观,识字教学不拘于死板的公式,因文而异、因词而异、因地而异,把课内外有机整合,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去理解,积累和运用,给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打下扎实的基础。

五、课题研究的设想和设施

八月份:

1、制定本组小课题研究计划,各研究教师根据分工制定自己的研究计划;

2、组织学习当前课题的研究现状以及与客体类似的相关理论。

3、精心组织教研组一课两评活动,在活动中全面开展课题的研究

九月份:

1、教研组小课题成员对自己课堂的一次教学反思。

2、在教研博客上传课教后反思。

3、充分利用好“达标课”,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同时对教学评价进行研究。

十月份:

1、学习有关“生本高效高效语文课堂“的教学新理念的文章;进一步明确“生本高效语文课堂”如何上才能体现高效。

2、每位教师精心设计一篇识字教学课堂教案,寻找教学模式,归纳教学流程。

六月份:

1、设计师生调查问卷,归纳总结课题研究中的成果和不足。

语文教师小课题研究报告单 第5篇

一、任教班级学科:

三(2)班语文

二、研究的课题:

挖掘地方课程资源打造徽文化语文特色研究

三、研究目的:

宏村是世界文化遗产地,享有“中国画里乡村”的美誉,它的地方课程资源是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大力弘扬和继承。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和实践,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文化,如了解美轮美奂的砖雕、石雕、木雕装饰;了解精心设计的天井、花园、漏窗、房梁、屏风;了解宏村治家、处事、待人、立身等方面的家训、楹联文化;了解宏村地方小吃、特产、民风民俗等,能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并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感悟力和学生的个性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同时还能激发学生从小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情怀,使宏村地方文化后继有人,代代相传。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结合教材进行课题研究,本学期我任教的三年级语文教材有八个专题,其中名人故事、心中的秋天、灿烂的中华文化、壮丽的祖国山河这四个专题可以与课题结合进行研究。

1.宏村地方课程资源的挖掘策略研究

立足于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阅读文献资料、实地考察等途径掌握宏村地方课程资源,然后在实际教学中自觉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扩展语文教材的学习内容,创造性地开发宏村地方课程资源,开展教学活动。

2.宏村地方课程资源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策略研究

利用宏村地方课程资源,拓展教科书的内容,“弥补”教科书的“缺点”,填补教科书的“空白”,尝试以多样、有趣、富有探索性的材料和方式展示教学内容,灵活设计教学活动,创新开展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等。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让学生在宏村这个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语文。在实验的过程中,学习、培训、提高自己、丰富自己,成为学习型的教师,走教师专业化发展之路。

3.打造徽派语文教学特色的策略研究

要以20xx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为引导,以徽文化为重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句群教学等新策略为抓手,以课内外阅读一体化为架构,来打造“徽派语文”,并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特色的徽派语文教学,促进徽派语文的发展,促进学校办学的特色发展。

4.在实践过程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策略研究

创导生动活泼自主学习方式,改变单一的讲授文本为主的教学方式。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如上网、读课外书、询问、讨论,在课前、课后搜集资料,组织故事会,朗诵会,讨论会,编习作集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在讲述、讨论、交流、品评、操作等活动中促进发展,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形成扎实的语文功底,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研究措施:

1.文献研究法。

认真系统地学习有关的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研究水平。搜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对新教材有关体现地方课程资源的内容进行挖掘、分析和归类。

2.调查研究法。

深入宏村,实地考察,了解黟县的名人故事,了解黟县的传统文化习俗,欣赏宏村秋天的美景,并拍摄照片或用文字记载,为研究提供素材。

3.实践研究法。

联系实际,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进行踏实细致地研究。实事求是,注重课题研究过程,在课题组研究计划安排下,每学期上好课题研讨课、“一人一节课”,与全组成员一起探讨成败得失,提高自己的理解和研究能力。不断提出研究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中验证、修正教学行为,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通过一系列课内外语文实践活动,如走进宏村,当小导游,介绍家乡美景;了解黟县的传统文化习俗,撰写有关习作等,寻求新语文与宏村地方课程之间联系的桥梁,研究一条适合新形势下徽派语文教学的途径。

4.经验总结法。对在挖掘宏村地方课程资源,打造徽文化语文特色的实践中获得的经验进行总结,理论联系实际,概括出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做法。指导学生习作,积极投稿,撰写教学论文投稿或参加论文大赛。

六、研究工作安排:

九月份

1,学习课题组研究计划,明确研究内容。

2,结合本年级的教材,制定个人课题研究计划。

十月份:

1,听、评研究课,共同探讨交流如何进行地方课程资源与语文教学的融合。

2,建立学生个人跟踪档案。

语文教师小课题研究报告单 第6篇

(1)初步形成了“阅读积累咀嚼消化感悟创新”的作文教学思路。“阅读积累”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要积累生活材料,二是要积累写作经验。“咀嚼消化”指对阅读积累的内容有自己的思考,并内化为自己的经验。“感悟创新”即让学生对自然、生活、实验等现象进行探究,领悟其中的奥秘,然后学生学生写作,教师及时批改、及时评讲,教师、学生都对自己的教或学进行反思。

(2)初步建立了高一的记叙文写作序列体系,可操作性强,能够解决作文训练无序、学生缺乏写作兴趣的问题。具体如下:解决记叙类文章写作的技巧问题:次数训练重点作文训练题

1、写出事件的波澜(如何叙事)以“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为话题。让同学们掌握兴波澜的方法:铺陈误会法、巧合兴波法、设置悬念法。

2、写出人物的个性(如何写人)以“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为话题。掌握写出人物常用的描写手法,写人要写出人物的个性。

3、写出景物的特征(如何写景)以“季节”为题。掌握写景的技巧,充分的抒发自己的情感。

4、记叙要选好角度,学会运用各种人称。

5、学习描写,掌握描写的方法。

6、学习抒情,归纳那个文字的特点。

7、开头、结尾的技巧(如何引人入胜)以“留给明天”为题

8、融入个性色彩以“读”为话题

9、达标:突出的中心,流畅的叙述,生动的描绘,适当的详略,巧妙的点题以“一步与一生”为题

(3)通过举办例文指导课、说写训练课、评议例文课等课型,开设写作讲座、研讨课、示范课,探索出课堂教学提高高一学生记叙文写作能力的五种教学模式:

①讲座式:在高一作文教学之初,教师利用讲座形式,比较系统地介绍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根据标准中对记叙文的要求讲授记叙文写作方法。

②讲授式:针对序列中的专题,教师先通过小型练习讲授有关的思维方法和写作方法,并结合配套例文,指导学生仿写。

语文教师小课题研究报告单 第7篇

每次都为了小课题在伤脑筋,确定什么课题,才能用研究的态度把它坚持着做出一些名堂,总结一些可行性的做法,甚至出一些能拿得出来的展示成果?于是每年都在做都在想,一年一个课题,一年一次失败。

每天看到常老师关于晨诵、午读、暮省的思考和做法时自己很是感动,也为她持之以恒的研究状态而折服。这一系列的环节如此周密,细致、操作性强,不全源于她内心里的那份执着吗?几年走下来,她真正为孩子的成长留下了故事,在孩子成长的同时自己的成长是无法阻挡的。

作为同级部的老师,自己有着得天独厚学习机会,可是自己却始终没有如此静下心来好好的规划自己的教育之路。总是在盲从,而缺少了自己独特的东西,在忙碌中丧失了自我,不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意义何在,又怎能以研究的心态来做出些什么。

再有平时不善于积累,所做的工作也不少但是真正留下来的资料很少,在孩子们身上起到作用的并不多。

但是一个学期走下来,我们在晨颂、午读、暮省方面的收获还是比较可人。

晨颂时我们一起结合农历节气背诵了近一百首古诗,这和单纯的积累还不一样,这次的背诵我们是结合了季节时令,和孩子当下的生活息息相关,孩子在积累更在欣赏。午读方面我们从读中跳出来和写结合,特别是《草房子》的阅读我们一边讨论交流一边记录下自己内心的感受,一本书读完记载着孩子们读这本书智慧火花集也诞生了。暮省我们这学期采用的是小组循环日记本,以花命名他们各自的小组,在写作中他们不仅记录着自己身边发生的趣闻,记录着他们的成长,更见证了他们的团结与奋进。最让人感动的便是李文豪小组,人人争着写日记,毋庸置疑学期结束最优秀小组便是他们的——郁金香小组。

一路做下来有得有失,但如同《特别的女生萨哈拉》的成长故事一样,让自己相信梦想是有力量的,在这里你成长,只要你愿意。怀揣一颗对教育热爱的心,从小组日记和阅读日记结合入手,为了梦想伴随美好上路,努力成就特别的自己!

语文教师小课题研究报告单 第8篇

西安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开题报告)

立项号

2012XKT-ZXWL136

课题名称

中学物理演示实验创新研究

负责人

所在单位

西安交大附中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研究背景:

物理学来源于生活和生产实际,以及科学实践,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从物理概念的建立到物理规律的探索,都必须以严格的科学实验为基础,通过科学实验来验证。因此实验在教学中就显示出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新课改背景下的《物理课程标准》指出:“实验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把实验地位空前提升。高中物理教科书中则安排了上百个演示实验。可见演示实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利用实验可以让学生通过形象具体的实验过程而理解物理知识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但长期以来,演示实验虽然有历史的积累,已经成熟,由于仪器质量的问题,时代的变迁,为了提高演示的效果,还需要不断的思考,不断的开拓,不断的注入,不断的完善优化。发挥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作用。

研究意义:

1.物理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是完成教学活动很重要的方法。

2.同时演示实验的创新可以带动自制教具的制作,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该课题通过对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改进的研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使学生乐于、善于利用身边的物品探究学习物理知识,激发学习物理的乐趣,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创新:因时代环境,技术思维等的不断变化,对旧的东西需加以改进,需要推出新的方法、思路等。

中学物理演示实验创新研究:实验创新要以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提高教学效率为宗旨,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为目的,以原有实验之不足或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为突破口,大胆提出各种创造性设想并应用于课堂实践。包括:发掘实验的新用途、改变实验的某个方面、扩大或缩小实验内容、通过代用实现创新等方面。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研究的步骤:

准备阶段,确定课题,申报课题,成立课题组,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开始课题研究。对于高中演示实验进行研究,分析演示实验中的问题,归纳总结,选择几个演示实验作为创新的突破口。

实施阶段2012年9月--2013年4月

对于确定的实验中的问题,针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解决。提出各种创造性设想,并进行创新改进,初步确定创新实验方案。课题小组讨论,征求各方意见再改进,最后确定实验方案,并在课堂上得以验证,听课,切身体会新实验方案的感受,并与老师学生交流分享,之后结合师生的意见再改进。

总结阶段(2013年5--6月):

收集研究材料,总结经验成果,完成研究报告、工作报告等。

主要研究措施有:

1、实验创新与实验问题的研究:针对演示实验中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选择几个演示实验作为创新的突破口。收集了有关信息和数据,对实验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认真对实验进行设计。加强理论学习。为了统一课题组成员的认识,转变观念,掌握和了解演示实验的新理论。

2、创新方案的研究:课题组成员不断反复地进行探究实践,并在课题组或更大的范围内进行研究和批判性的思考,并采取相应的行动对演示实验的设计、实施不断的改进。

3、针对个别实验主要研究:在创新要求上,尽量做到少而精。实验创新的研究中我们遵循从实际需要出发,需要改进的改,不做为了课题而做创新实验,实事求是,不抄袭,不做假。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1、争取发表演示实验相关论文。

2、经常写实验随笔记录研究过程,或者对研究过程及结果进行拍照摄像,记录演示实验改进过程中的得与失。

3、自制教具的展现。

4、课题研究的报告。

注:正文楷体小4号,篇幅控制在A4纸6页的范围内。

[物理小课题研究报告]

语文教师小课题研究报告单 第9篇

西安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立项号

(799)XKTXXYY002

课题名称

小学音乐新课程导入方式和技巧研究

负责人

所在单位

雁塔区田家湾小学

结题报告

关键词

小学音乐教学新课导入导入方法学生学习重要环节学习兴趣

音乐课导入的方法很多,但选用何类导入方式比较合适、恰当,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根据新授内容(包括学生),去认真研究,尝试同课多构,并具有技巧性的精心构思、设计。

结题报告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在什么背景下我遇到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的内涵是什么?

音乐教育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通过音乐课堂教学和音乐课外活动,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促进身心发展。但在小学校音乐课的安排中,有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就是音乐课大都在上午后两节和下午的的两节课。这一个时段,对学生来说,旺盛的精力有所消退,正是学习的低效阶段。上课时,他们普遍会感到疲倦、困乏,思想不够集中。这时上音乐课,如果不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兴趣调动起来,上课将会大打折扣。因此,音乐课开始的导入就显得非常重要,随便应付的话会造成“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后果。

在日常的教学之余,常常会听到身边的音乐老师们有这样的抱怨,比如说:“为什么音乐课上学生什么都不愿意听呢?”,“为什么学生不愿意在音乐练习上多努力一些呢?”,甚至还有的同仁会抱怨说:“每一次上音乐课,我都要很大一部分时间去维持纪律,课实在多没办法上好。”等等。那么,能不能使这样的状况有所改变呢?首先,需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做起。而我想,音乐课开始的成功导入就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音乐的导入两层含义:一是思维方面的导入,二是知识方面的导入。导入的成效主要取决于教师对导入环节的精心设计,取决于导得“巧”、导得“活”和导得“实”。“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以新课标为指导,围绕教学大纲的要求精心设计导入环节。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研究的理论、实践、政策依据。

“音乐可以很好的陶冶人的情操,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同时也是小学素质教育中的一门基础课,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音乐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陶冶他们的情操。但是要使小学生在音乐课上更好地掌握音乐技能,提高音乐素养,我们在小学的音乐教学过程中首先就要努力挖掘学生的特点,找准切入点,精心设计,从课堂的导入就开始牢牢的吸引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

导入”是音乐课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一个精彩的导入不仅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求知的火花,更能使一堂课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多少教学实践证明,不管你花费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重要意义,如果教学的导入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解释仍将落空。“课堂导入方法设计得是否新颖别致,是否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求知欲,在于教师自身素质和倒入语言的艺术性。选用何类导入方式比较合适、恰当,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根据新授内容去认真研究,精心构思、设计

三、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主要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对我校音乐课堂导入情况调查总结,找出导致音乐课堂导入形式单一、枯燥无味的原因,做好研究与解决这个问题的计划和方法。使音乐课堂导入问题得到真正有效的解决,能充分的利用导入环节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活跃起来。

2、搜集、阅读相关文献,完成开题报告和研究提纲。

第二阶段:

阅读有关教学案例、分析相关文献、研读相关的特殊教育、理论专著;

继续搜集研究资料并加以梳理和分析,完成案例分析,论文写作。

第三阶段:

1、确定音乐课堂导入的研究目标。

依据音乐课现有的导入现状,结合音乐课教学目标规定,制定研究目标。

2、搜集、阅读相关文献,寻求有效地导入方法。

对不同年龄不同年级段学生,教师在导入过程中应该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灵活运用。

3、不断进行教学实践

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年级段的学生,设计课堂导入形式,并不断地进行探索总结。

4、不断总结、撰写研究成果

第四阶段:

对课题研究进行全面总结,整理研究资料,写结题报告。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通过课题研究和实践,使音乐课堂导入问题得到真正有效的解决,能充分的利用导入环节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活跃起来。

对不同年龄不同学段的学生,教师在导入过程中都能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灵活运用。

撰写研究和实践成果。

课题研究的方法:

从我校学生的情况,在研究中所选择的科研方法主要有:

1、找出在教学中常存在的的问题。

2、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依据课题方案开展行动。

3、探索调动学生课堂学习兴趣的导入形式。

4、分析和研究,总结经验,形成研究成果,在教学实践中验证有效方法。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音乐课导入的方法很多,但选用何类导入方式比较合适、恰当,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根据新授内容(包括学生),去认真研究,尝试同课多构,并具有技巧性的精心构思、设计。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及时的通过教学案例、研讨课、参加区级送教下乡展示课、参加区级教师技能大赛、教学心得、教学论文等方面来收集资料,提高课堂研究成效。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

教学的导入是根据教学活动的内容而设计的。在教学实践中,课堂的导入还需把握得更准确。比如在许许多多的教学导入方法中,对于一些对音乐课缺乏兴趣的同学,或者是注意力很难集中的同学,还有一些不乐于参与音乐表现的同学等等,对于这些教学对象,就要找准契点,利用自身优势,设计他们所具有兴趣的教学导入,特别给予关注和鼓励,让其树立信心,使之走进多姿多彩的音乐殿堂。

参考文献

《中小学音乐教育》

《学问现代教学研究》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

注:正文楷体小4号,篇幅控制在A4纸6页的范围内.

[音乐小课题研究报告]

语文教师小课题研究报告单 第10篇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进一步得到转变, 以往“师问生答”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正在蜕变,已逐步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凸显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教学观念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尊重,个性得到了张扬,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但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这种新观念下的课堂教学围绕学生主体来进行,必然面对更多的不确定性,教师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开放的课堂,进行更加灵活和科学的课堂教学设计,并及时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调控和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只流于形式,缺乏在个体独立思考基础上的真正合作,常常会降低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也就是说,在新课程背景下,构建高效课堂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 新课程呼唤着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我们立足课堂,进行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就是为了促进教师提高各种素养,熟练地把教学的方方面面,按教学规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去实践,去总结,去反思,去创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本课题的研究其实就是对新课标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教的研究。就是要让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去阅读,主动去感受,主动去体验,而教师则要艺术地去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在尊重学生的同时全面而有深度的形成智力挑战,挑战学生的思维假定,进行思维训练和情感熏陶。课题研究有利于提升我校语文教师的课堂理念和促进教师苦练基本功,不断提高自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课堂兴致勃勃的去思考,去阅读,去创造;有利于优化各个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构建“高效课堂”,是对语文教学再次改革的深入和推进。准确说,高效课堂是教育教学永恒的追求。

三、课题的理论依据

1、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用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思维,促使其发展,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2、素质教育的理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生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3、《新课程标准》新理念:课堂教学必须考虑到课堂的生成性、开放性,并与之相关的诸多变数和不确定性,而且具有相应的灵活调整、随机应变、变化选择等预应机制,高扬主体性教育大旗。让学生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课堂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立足课堂,进行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就是为了促进教师提高各种素养,按教学规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打造高效课堂,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要在细读文本、以生为本、研究提问、细耕课堂 、内化习惯、分层作业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1、通过调查问卷、查阅文献、座谈等方法研究目前语文教学的现状,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师主宰课堂的教学模式,探索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并应用新课程的理念来评析课堂教学,让每一位教师都在这场改革中重新认识、定位自己的角色。认识到教师既要当好演员,更主要是当好导演,让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2、制定针对性研究方案,提高课堂教学实践及反思的能力,提高教材处理与教学设计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逐步形成自己的课堂教学风格。

3、在大量实践、充分研讨的基础上,经过分析整理、归纳总结,针对研究目标进行反思、归纳,再以有效教学、教学艺术等方面理论作指导,并邀请专家作专业性引领和理论性提升,提炼出一套针对教学实践的行之有效的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4、开展探索实验和对比实验,转变学生原有的单纯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5、创建积极课堂环境,将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五、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广泛收集课题研究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及时了解国内外教育理论的新动态,借鉴和学习相关研究的新成果,增强课题研究的有效性。

2、行动研究法:通过说课、听课、评课等多种形式,在实践中探索语文高效课堂的教学艺术。

3、调查研究法:实验的前中后期分别对实验效果进行比较,采用座谈、问卷调查、测验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反映,通过反馈的信息,调整实验进程。

4、经验总结法:通过收集资料,学习理论,实践运用,总结经验,再以课题的形式理论和实践为一体,上升为理论指导实践操作性强的体系。

5、问卷调查法。了解我校课堂教学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6、经验总结法。对收集的资料和实验研究结果主要运用经验总结法,探求构建高效课堂的方法和手段。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创建语文高效课堂最关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在教与学的活动中,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最终要靠学生的认识实践来完成。教师应设计好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让学生自己主动地获取知识。如同叶圣陶所说的,把它比作一扇门,让学生自己走进去,动脑、动手、动口,寻求真知。教师起提示或引导的作用。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样就好比是一潭死水活起来,师生就会充满活力和智慧。学生愿意学,并能熟练掌握所学知识。

2、学生灵活获取知识的方法在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有必要抽出时间来让学生回归大自然,让他们通过感官系统,发挥想象力,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再把从生活中获得的知识在课堂上表述出来。通过自身的体验和体会,发现一些现象、一些变化。这样学生可联系实际掌握课本内和课本以外的知识。

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把在电视上听到的、看到的记下来,然后讲给老师同学听。鼓励他们多看一些好的与课文有关的课外书,多积累词汇、好句子、好的写作方法。读一些报纸、广告,从这些方面获得知识。

3、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学生是否有学习语文的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那么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积极性,创设情景,培养兴趣。结合课文内容可展开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分组讨论、比赛朗读、讲小故事,说与课本有关的小笑话,分角色表演等。使学生的好奇心、兴趣、爱好、求知欲得到充分的体现,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愿意学,主动地获取一些知识,教师再善于因势利导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愉快地学习。

4、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

在教学中,应该多注意后进生的表现,发现其优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多帮助他们,了解他们。使学生能充分地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课堂上向他们布臵由易到难的作业。使优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差生有进步有收获。要建立良好的课堂讨论习惯。让优、中、差生相结合,使他们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形成激动人心的充满智慧与感情价值的讨论氛围,保证课堂教学效率。

(二)联系实际,巧用教学方法,注重课堂实效

随着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更新,新的教学方法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面对不断快速更新、令人眼花缭乱的教法改革新成果,我很赞成这样一句话,:“有选择地引进,有改造地吸收,在实践中创新,使之赋有自身的特色”。

农村小语教师多数较为朴实,他们热爱教育事业,了解熟悉教材、学生,但他们中间学历深的人不多,水平高的更少,加之还有诸多的生活负担,因此在学习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时,一定要从自身的“朴实”特点出发,结合学生具体的生活实际,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一切从实际,从学的本质、学精神出发,把着眼点放在教法的实效性和学法指导上。朴实的农村教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用朴实的方法,能出扎实的效果。

(三)切实把培养学生的能力落到实处

小学语文本质特征的工具性,决定了小语教学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表达训练,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对于广大农村小语教师来说,只有把培养能力的多种训练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才不会只是一句空话。

1、训练内容、项目要实,让学生真正参与。

凭借教材进行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功训练。这些语文基本功又是通过一篇篇课文、一个个单元来体现的。一课书、一组文不可能包括多项训练内容。因此教师对教材所体现的语文基本功要注意认真钻研、整体把握、分步实施。要将教材中的单元训练重点合理分解,化整为零,将其具体化、细目化,逐一落实到每篇课文、每一课时的实际教学之中,即训练内容、项目的安排要“实”。具体地说,就是一节课,怎样练,练哪些,都要精心设臵,并将其具体到教学过程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同时,还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真正参与,使全体学生在40分钟内部积极投入“练”的活动之中。教师要及时提醒、指点,将学习的权力和机会交给全班学生,让学生成为主人。

2、训练的形式、方法要实,有助于培养能力。

内容、项目解决了练哪些的问题,形式、方法要解决的就是怎样练的问题了。实实在在的训练形式和方法,为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筑路奠基。训练形式、方法的实,首先体现在为训练内容服务方面。学生良好的语文素质,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底,是在学生对语言文字实实在在的读、看、想、听、议、听、写等的具体操作中逐步形成的,靠搞花样、走过场是绝对实效的。

(四)合理利用多媒体

语文是以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能力为主要。

语文教师小课题研究报告单 第11篇

背景及意义

1、语文学科功能的异化。

如果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是什么”,那么语文教育研究首先要回答的就应该是“语文是什么”。简单讲,语文就人为了参与社会生活所掌握的沟通工具,是使人思想丰盈,情感愉悦的精神食粮。学习语文既是对前人精神财富的继承,又是对现实生活的品悟。但是,每当论及语文教学,往往令国人痛心疾首。现实中的语文早已失去了她本来的灵性与俊美,变成了应试的奴仆,变成了家长、老师为实现某种目的的手段,变成了繁重的课业负担,变成了冷酷的驯化和空洞的教条……表现到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就是繁琐分析、死记硬背和解题训练。教学研究常常也是一味追求教法的标新立异、赏心悦目,惟独忽视了语文学习的本原——儿童该怎样学语言。

2、机械、封闭、枯燥、功利、压抑——传统语文教学种种弊端之涌现。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命活力。教学就语文而语文,从课文到课文,语文与生活分离,知识与精神对立。重视了知识的学习,却忽略了活动与生活;重视了教师的讲授,却剥夺了学生的探索与创新;重了结果,却轻了过程;追求了考分的回报,却忽视了整体素质的提高。对学生来说,真是“语文语文,让人头疼!”这种激烈的矛盾,迫使我们不得不冷静地对语文课堂进行反思,必须尽快寻找一种适合儿童的语文教学。

3、时代对语文教学的召唤。

生活在知识经济社会里,人们不再是文字的奴隶,也不能满足于艰涩的书斋语文,而是具有主动品质和强烈的自我表现精神,具备不断学习的延伸能力和汲取信息的生存能力。能通过语言积极与人交往,拓宽自己的发展空间,能将语文应用于各种特定的生活情景。语文不仅是享受物质生活的手段,更应是个人充实精神世界的核心成分。基于这样的时代要求,我们必须改造现有的语文学习。

4、坚实的理论基础。

活动教学有着坚实、广泛的学术基础,其支撑理论主要是前苏联列昂节夫等人提出的“活动—发展”理论。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中提出“从事实际生活,让感官成为理性的向导,培养孩子爱好学问的兴趣和发现的能力”等主张。裴斯泰洛其的“教学要适应自然,头、心、手和谐发展,强调人体感官活动和直观教学”。杜威则认为“发展并不是仅仅从心灵里获得某些东西的意思。它是经验的发展,发展成真正需要的经验。发展的中介是活动。”维果茨基等人更是明确提出“活动—个性”理论。另外,我国的“情境教学实验”“小学语文自学辅导实验”等语文教学改革也为活动教学提供可靠的实践基础。

研究目的

以“主动性”和“全面性”为认识起点,我们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以活动促发展理论为指导,这样描述语文活动化教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设计具有实践性、教育性、创造性的学生主体活动,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拓展学习时空,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探索、创新为基本特征,通过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确立如下研究目标:

操作目标:

1、从儿童的发展需要和语言学习的本质规律出发,确立全面的语文教学目标观。

2、从实践中探索,从观念上把握“活动”的本质内涵,提升教学观、学生观。

3、构建基于“活动—生成”的语文活动化教学范式。

4、探索适合儿童学习语文的“活动方式”,使活动化教学成为一种可操作的教学方法。

5、创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小学语文综合活动体系。

发展目标:

1、使每个儿童都能在生动、多样、探究性的活动中建构语言。使具有差异性的个体都能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得到应有的发展,享受到语文的乐趣。

2、在处理好“双基”与能力、知识与情意等关系的基础上,有效提高儿童的语文学习质量。

3、促进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积极改造自己的课程观念,提高教学能力,特别是形成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专业意识。

研究内容

1、关于课程目标的拓展与深化

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是教学改革的灵魂,因而具有导向功能。从目标层面思考教学问题很有必要。

活动教学确立了新的儿童观。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建构语言的生命体。语文教学也不仅是学习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活动,还是凭借语言学习发展语文素养,形成生动个性和健全人格的过程。因此,其目标内涵得到了放大。

活动教学的意蕴在于教学更是一个过程,是生成性的。语文教学本身包含丰富的发展价值,而不仅是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把握。如果给学生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情景和活动载体,比如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对“预习引导”“小组对话”“综合实践”“体验表达”等活动的尝试,在活跃课堂的同时,也明显增强了教学本身的张力。

基于此,我们构架了语文活动教学的目标体系:

基础性目标:思想教育、基本知识和技能等

发展性目标:交往能力、思维品质、学习方法、信息素养、创新精神等

我们要求教师在备课中从这两条线索构建教学目标:从教学内容角度,提炼基础性目标;从教学过程、儿童学习方式维度,挖掘发展性目标。

2、关于语文活动教学的模式构建

构建语文活动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

教学是个开放的过程:以对话式课堂活动为主,又包括课前的准备性学习活动,以及课后的实践延伸活动。

课堂是纽带、桥梁,而不是全部:课堂是为具有不同经验基础的儿童创造的一个对话、共生的场所,是一个交流成果、分享经验、沟通情感的平台。具有对学习思路的策划功能、对学习成果的展示意义和对学习疑难的研讨作用。

开放的课前预习——开放的课堂互动——开放的拓展性实践

关于课前预习:教学必须建立在充分的个体学习基础上,但有限的课堂难以提供足够的独立学习时间。因此,应大力开发课前资源,引导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预习活动。这不仅为课堂学习夯实了基础,也是学生感悟语言,学会学习的很好机会。不同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语文水平、独特体验设计自己的学习。这一过程主要包括初读课文,搜集与课文相关的写作资料及其它学科知识,寻求与课文相匹配的生活经验,整理预习笔记。

关于课堂互动: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合作的过程。语文活动教学就是学生在建构语言的过程中,形成积极参与性,培养科学态度、合作精神,生成鲜明个性的过程。课堂基于学生的“阅读期待”,紧密结合预习基础,围绕问题展开的对话活动。因此,在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设计了这样的板块:展示预习成果(学会了什么以及怎么学会的)——交流疑问(相互质疑,筛选难点)——在老师的组织下研读重点、难点段落(重视自读理解以及丰富的体验活动)——协商实践作业(结合特定的教学内容以及课堂上新出现的问题,组织综合性学习)。

关于课后实践:教材只是个载体,或者是个生长点。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要求实验教师紧密结合教材以及学生的经验,融合我校的扩展阅读特色,开展多姿多彩的综合活动。这样,将课堂延伸,将教材放大,带领学生到广阔的生活中学习生动有趣的语文。

3、语文活动化教学策略的探索

活动化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理念,又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验研究,我们摸索出以下一些活动策略。

预习引导策略:预习为学生的独立阅读提供了宽松空间。这不仅有利于适应学生的多元智能,培养自学能力,同时也是充分利用学生个体资源的积极措施。重视了预习,是落实“先学后教”原则的重要体现。实验班从低年级就开始培养预习习惯。自三年级始,对预习进行更加系统的指导,每个学生备有专门的预习本。从读通课文到读懂课文,从读有收获,到读有疑问,分步提高,螺旋上升,最终达到自能学语文的能力。

具体讲,该策略的研究内容包括:

(1)预习指导的渐进性(低年级,读通课文,读懂句子;中年级,读通课文,读懂自然段,开始学习查资料;高年级,基本读熟课文,基本把握中心及主要内容,能结合预习简要地发表看法。)

(2)预习资源的开发:合作资源(家庭式、小组式)、信息资源(家庭书柜、教室书吧、学校图书室、网络、电视材料等)

预习展示策略:经历了充分的预习,学生都是怀着强烈的表现欲参与课堂生活的,因此有必要创设展示的舞台和交流的平台。这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也能使学生之间互相借鉴,互相启迪,从小学会欣赏别人、尊重别人。具体步骤是:二读(自主读课文、读生词)三说(说文章的相关材料、说自己读懂什么、说自己是怎么读懂的)一问(问预习中的疑难问题)

问题对话策略:教学是师生多边经验的耦合。教师应鼓励学生表露自学过程中的疑问或困惑,结合自己对教学材料的理解,引导学生筛选话题,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之处引导学生展开研读。可采取个人自学-小组合作-大组交流等。围绕问题展开教学既是教学的主旨,也是课堂的主体部分。

实践体验策略:活动教学遵循“活动—发展”“做中学”的原则,以各种形式的活动来解放儿童的肢体,打破传统教学的沉闷,焕发出勃勃生命力。根据不同学习内容和语言训练的要求,为学生提供多样的活动方式,调动学生的手、口、眼、耳、鼻、脑等多种感官协调参与语文学习。比如:操作实验活动、游戏表演活动、歌咏绘画活动、观察欣赏活动、讨论争辩活动等。

语言再造策略:所有活动都必须体现促进儿童语言发展这一宗旨,都必须围绕“语文”这一内核展开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如:吟诗会、想象作文、图文日记、设计校园警示语、学写调查报告等。

4、语文综合活动的设计

语文综合活动的开发与实施是本课题的重点之一,旨在拓宽学生语言学习途径,增加语文学科张力。结合本校的扩展阅读特色,我们进行了“专题阅读”的探索,确立了以下设计思路:与教材联动、与课堂链接、与生活融合、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详见附件《专题阅读—关于课外阅读指导的一项有益尝试》)。

实施阶段

1、课题生发阶段

xxxx年,我们参加了在青岛举行的“全国活动教学第二次研讨会”,观摩到了形式新颖、别开生面的语文教学。同时感到我们的教学中存在着压制主体、形式单一、功能单薄等诸多弊端。于是,产生了以活动化思想重构语文教学的设想,并有意识地在自己的教学中尝试。同年,省实验小学验收组的专家以及前来观摩的西场小学老师听了我们的课后给予较高评价,增强了我们的研究信心。

2、课题立项初期

xxxx年本课题被立项为县级教研课题,在我的邀请下一些低年级的老师很乐意地参加到研究中。活动教学首先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中热热闹闹地展开了,并很快产生了明显变化。在这一过程中,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目标视野更加开阔了。刘金霞、周志华、李进红等老师应用活动思想设计的语文课在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及各类公开教学中引起很好的反响。

3、实施探索阶段

xxxx年至xxxx年,伴随着实验向中、高年级的推进,我们对“活动”内涵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加深。从低年级追求形式的多样,向高年级研究性阅读发展,并逐渐形成了“课前预习——课堂互动——拓展实践”的语文活动教学模式。

4、总结反思阶段

xxxx年,我们对前阶段的实验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提升。有着丰富教研经验的王时福校长和王亚主任提出了宝贵意见,帮我们克服了研究中的浮躁和肤浅。最终,我们概括了“语文活动化教学研究”的重点领域:目标内涵、预习指导、课堂互动、综合学习(资源开发与利用)。

语文教师小课题研究报告单 第12篇

立项号

XKT-XXSX151

课题名称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实践研究

负责人

侯凤丽

所在单位

西安市莲湖区行知小学

结题报告

关键词

创设情境创造性使用课本情境 创设情境的策略教学效率

学生喜欢老师在课堂上创设情境,认为创设情境很重要不是浪费课堂时间。对于课本中的情境有些喜欢,有些不喜欢。当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在课堂再现时,觉得很有趣。对此课题组教师先研究学生,钻研教材,思考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进行课堂实践、反思、总结。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创造性的使用课本情境:1、变静态情境为动态情境。2、巧用身边的情境。3、巧设问题情境。4、巧用故事链接情境。最终形成课堂中创设情境的策略:1、在新课引入时,创设情境。2、在新知探究中,创设情境。3、在知识应用中,创设情境。经过课题组全体教师扎实研究,教师们的科研意识有所增强,理论水平有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增强,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认为上数学课是快乐的。

结题报告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1、课题研究背景

一个好的情境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在兴趣的驱使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具体。但在学校开展的几次公开课教学活动中,我发现有些教师创设的情境过于哗众取宠,不利于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有些情境过分追求生活化,缺乏“数学味”;有些情境过多的依赖信息技术演示,忽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因此,通过本课题的实践研究,使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所创设的情境更加有效合理,既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又能激发起学生探究、思考数学的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过程中,从而使教学情境服务于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课题界定

“数学情境”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的学生感兴趣的、有利于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通过自主探究活动来学习的“情境”。“数学情境”可以是富有时代气息的生活情境、具有探究意义的问题情境、学生喜欢参与的游戏情境等。

本课题主要研究课堂中创设情境的作用、学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情境、如何创造性的使用课本中的情境、课堂中创设情境的策略等。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理念。《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主动建构知识和积极思维的过程;学生是知识建构的主体,教师应成为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因此,教师要着力建构有利于知识内化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建构所学知识的意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合作、探究型转变。

3、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该理论的核心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有三方面的参与: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

1、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升课题组教师的理论水平,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学会在实践中进行研究反思。

(2)使教师在课堂中创设的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感知、启迪学生思维、唤起学生生活经验、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分析、归纳、总结大量的案例,明确创设情境的方法。找寻影响课堂情境创设有效性的因素,探究达成有效教学的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研究内容

(1)小学生数学学习心理特征的研究。

(2)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情境的作用。

(3)如何创造性使用课本情境。

(4)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情境的策略。

3、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学习课标,通过网络、杂志搜集有关该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进一步明确本课题的研究方向。

(2)行动研究法。通过典型课例研究,检测就本课题研究所运用的对策与措施的效果,进一步加强或及时调整研究的方式、内容。

(3)经验总结法。根据收集的各种资料与研究得出的第一手材料,归纳总结出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情境创设的策略和方法。

4、研究步骤及过程

第一阶段:理论学习阶段。

认真学习相关理论,翻阅与情境创设有关的论文和对课题研究有借鉴和指导作用的理论知识。以个人自学与集体学习、讨论交流相结合;规定内容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第二阶段:课堂实验阶段。

课题组教师在理论研究基础上,研究学生,钻研教材,思考创设有效的教学案例,进行课堂实践。课后授课教师先反思,听课教师谈收获和建议。在研讨的过程中课题组教师体会了情境创设的意义作用,逐步积累创设有效情境的策略方法。

第三阶段:结题总结阶段。

语文教师小课题研究报告单 第13篇

培养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注意力是人的心理活动集中在一定的人或物上的一种能力,是人最重要的心理素质之一。它包括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基础教育阶段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学习习惯之一就讲到注意力集中倾听的习惯。可见,学生注意力集中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前提和保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注意是学习的门户”。门开的越大,我们学到的东西就越多。因此,注意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结合我校学生课堂学习注意力不集中的实际情况,开学初提出了“如何培养学生注意力”为题的小课题研究。经过一系列的上课、听课、评议、交流、探讨、实践等形式的活动开展。就“培养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作如下总结:

一、树立责任意识

“学习即责任”。这是作为老师首先要向学生渗透的一种思想,要让学生潜意识里有一种认识,“学习就是作为一名学生的责任,而不是凭兴趣想学就学”。老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医生的责任是治病救人,农民的责任是种田收割,学生的责任就是学好知识。只有当学生真正的把学习当作自己的一份责任时,他们才能明确自己学习的目的。目标明确以后,老师要引导学生增强对目标的重视,增加对完成目标的重要性与有用性的认识。只有对目标对象、责任明确了,重视程度提高了,注意力也就可以集中了。

二、着重兴趣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他对学习或某一事物染上兴趣后,就会集中精力努力去做好。那么,如何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兴趣呢?

首先,学习动机是决定学习兴趣的先决条件。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什么?为了得到家长的奖励、为了完成家长交给的硬性任务、或是为了得到他人的肯定、还是真正认识到学习就是自己的责任。只有让学生真正的从内心深处萌发出对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才有支撑他学习的动力,也才有学习的兴趣。

其次,积极合理的评价,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必要条件之一。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他们有不足的一面,也有闪光的一面。作为老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务必做一个有心人,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善于捕捉他们学习生活中闪光的点点滴滴并及时给予表扬或鼓励,即使是学生通过努力没有取得成功的一些事儿,也应及时地合理地评价。让学生体会到来自老师的认可。这样他们的心灵就会得到慰藉与满足,他们也才有信心、有兴趣投入到学习中。

第三,构建宽松和谐、丰富多彩的课堂。

学生在没有压力、宽松、愉悦的环境中所释放出来的学习能量是最大的。学习环境是否和谐,决定课堂教学效益的好坏。一堂课就是一个剧本,老师就是导演,学生是剧本中扮演不同角色的演员,要导演“悲剧”或“喜剧”,一切皆由老师掌控。因此,老师要在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同时,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情,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每一堂课,老师都要精心设计。复习、导入、传授、小结,每一环节都应考虑周到,井然有序。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材及学生实际,设计丰富多变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讲究教学艺术,不断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兴趣。

三、注重劳逸结合

小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低年级孩子,是以无意注意(自发的、不需要努力的)为主的,这就决定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相对较短,注意力就会发生转移。因此,一堂课学生不可能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当中。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注重劳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及学生年龄特点,设计合理有趣的教学活动,辅助教学,从而不断培养学生有意注意(自觉的、有目的的,需要一定的努力)的学习品质。

四、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教育教学亘古不变的主旋律。在培养学生注意力的过程中,同样不可缺少来自老师对学生的爱,只有当学生真正爱上老师时,他定会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过程中。这就要求老师要自身形象(外在的言行举止、内在的气质涵养)、基本功(教学语言、教学机智)过得硬的同时,老师对学生的关爱更重要。因此,老师在教学工作之余,要多与学生沟通,与他们交心。老师与学生在一起,不仅谈学习,更多的要了解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只有让学生体会到来自老师内心深处的关爱,学生就会“爱”上你,他们才更愿意主动地溶入到学习的主流当中。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在师生心与心的交流,便会生成新的教育资源,而学生的注意力在新的教育资源生成的过程中也逐步得到提升。

学生注意力集中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前提和保证。善于集中注意力的人,就等于打开了智慧的天窗。所以。老师要最大限度地培养、控制好学生的注意力,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语文教师小课题研究报告单 第14篇

《培养学生互批互评作文潜力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而现实教学中,老师们“一批到底”,批作文成了教师最烦恼的事。耗费了超多心血,收效却不大。学生怕写作文,总是对作文不感兴趣,更写不好作文。作文批改也就成了贯彻教师写作意图的过程,学生则转成了被动理解的容器。这样做的确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却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此,我确立了《培养学生互批互评作文潜力的研究》这个课题。

二、概念界定

本课题的研究有三个概念:

学生,他是作文的主人,也应是批改和评讲的主体,学生成了主体地位,他就会有兴趣,就会乐学。

互批互评:作文写好后,是学生间的互相批改,互相评讲,不是老师包办。

作文:是学生自己写的文章,不是其他地方选来的文章。

三、研究目标

1.透过互批互评来激发学生写作的用心性,培养学生的阅读赏析潜力。

2.培养学生批改作文、评讲作文的潜力,使批改成为习惯,以提高写作的潜力。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师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四、研究资料

培养学生互批互评作文的潜力

本课题系苏州市中小学“指导学生自学”微型课题,课题编号1009059,组长:朱建荣。主要研究成员:施路平、郑咏梅、蔡秀兰、方芳等

五、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透过查阅、收集有关学生作文自改潜力培养方面的科研文献,获取相关信息,并进行分析综合,从中提炼出与本课题研究有价值的资料。

调查研究法:透过访谈、问卷等方法,对学生作文批改现状以及学生自改作文潜力进行调查研究,并加以分析综合,为课题的研究带给第一手资料。

实验研究法:以课题研究计划为目标,对各个阶段的研究不断地进行计划、研究、总结、修正,使课题研究科学、规范、合理。

经验总结法:透过对课题的研究,不断地加以总结,把获得的经验加以提炼总结,以期从中探索出一些教学规律,来指引今后的教学工作。

六、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拟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xx年10月:1.学习理论,我们学习了黄大龙、朱治国合编的《生态课堂理论》,学习了《蔡明讲语文》和蔡明老师的一系列有关生态课堂的文章。2.酝酿制订了方案,我们的方案获得市方案评比二等奖。

第二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1月)按计划实施,根据实际状况,搜集整理第一手资料,认真分析研究并小结;及时上传到网页。

第三阶段:(20xx年2月——20xx年3月)我们用心做好研究活动,成员们每人围绕课题开公开课。有几人多次上了课题公开课,及时资料整理、总结,及时上传。最后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七、研究过程

首先,我们学习理论,以提高理性认识。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生态理论,基于蔡明的生态课堂的原则和黄大龙朱志国的生态课堂理论,我们认识到让学生互批互评作文就是以关注学生生命为主的生态教学活动。他是培育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

日常活动

9月朱建荣对市骨干教师开作文评讲课

20xx年3月11朱建荣老师开校级公开课:关注差生的作文评讲——我来帮你写作文

3月24郑永梅老师校级作文评讲课——《捕捉特征细致描绘》

10年10年4月7方芳开校级公开课作文评讲《你在我心中》

10年4月14号施路平老师开作文评讲课——怎样围绕中心选材

10年4月27蔡秀兰校级公开课——怎样批改作文

20xx年5月13市督导室来调研,市学科带头人朱志国听了朱建荣的作文评讲课,说值得推广。

20xx年9月29朱建荣老师参加袁建忠书记的生态作文结题会

20xx年10月19朱建荣老师给苏北宿迁市曹集中学老师交流学生互批互评作文的做法。

.20xx年11月22号,市教研室书记中听了朱建荣老师的课后说值得推广。

20xx年11月24日,在市教学活动展示月中,施路平、郑咏梅老师上作文指导展示课,朱建荣老师上作文评讲推荐课。这次基教科顾松鹤科长在听了朱建荣老师的课后有三点评价,1.港区初中的语文老师凸显了一个理念——用教材教,学后注重应用,培养学生素养和潜力。2.实施了一种策略,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中来。3.养成了一种市进修校园卢金霞老师评价朱建荣的课:“将批改与指导相融合,将批改与作文升格训练成一体,将这次批改的目标与本次作文训练的目标达成相一致”。

推荐课后与进修校园张老师交流,受到张老师邀请。

20xx年11月30号朱建荣老师应常青藤校园邀请去交流学生互批互评作文方法.

20xx年3月11日我们邀请生态语文群老师来我校听朱建荣老师的作文评讲课,并进行评课交流

八、研究成效

本课题研究贴合《语文课程标准》对七至九年级学段学生作文训练的要求。《课标》个性强调要培养和训练学生自改作文的潜力——“养成修改自已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也贴合叶圣陶老先生说的:“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潜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导地位了吗”

本课题基于课堂,恰好贴合张家港市生态课堂教学的理念,让学生互批互改互评作文,就是以关注学生生命为主,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生本性原则、生命性原则、生成性原则、生动性原则、生活性原则、生长性原则得到充分体现。

1.透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鉴赏潜力。学生互批作文,是对同学作文的鉴赏,又是对课文鉴赏的复习应用,能督促他们在阅读课上作批注,他们的评语越来越准确,证明鉴赏潜力越来越高。

2.透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学生写得体批语的潜力,同时也提高了运用规范符号的潜力以及语言表达潜力。学生经过训练,批语越写越得体,各种修改符号都能准确运用。在评讲同学作文中,能够用心中肯的发表意见。语言表达潜力明显得到提高。

3.透过本课题的研究,激发了学生乐学,提高了写作潜力。“学生的乐学心理主要来源于自己的创造个性和创造思维所产生的结果能被认可和理解,其价值能被实现。”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让学生评讲作文,就是肯定学生的潜力,相信他们有鉴赏潜力,是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的表现,证明老师重视学生的观点、意见、推荐。学生得到了老师的信任,课堂的民主和谐度就高,学生心里就简单了,没有压抑了,学生就能用心思考,大胆发现,大胆发表意见。学生的日记能够证实他们对作文的兴趣和快乐。学生的兴趣起来了,他们的作文就越写越好了。

4.透过本课题的研究,能促进师生成长。

语文教师小课题研究报告单 第15篇

一、学情分析:

从上学期检测成绩来看,二年级组的学生总体水平良好,班与班之间的差异不大,但生与生之间的差距却很大。总体来看,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品质存在不足,畏难急躁,难以坚持是许多后进生的主要问题;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缺少正确的学习动机而一直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学习的内驱力没有得以激发。本学期我们除了在学习内容和方法方面督促学生加以提高之外,还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

二、指导思想:

1、围绕学校工作目标和语文教学计划,本教研组打算在语文教学上继续集思广益,以“学研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为主,在总结以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研究,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使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能力有所提升。

2、细致、有效地抓好二年级语文教学常规工作、常规管理,营造有创意的、积极进取的教研组团队,争当优秀教研组。

三、工作目标:

1、转变模式,更新理念。

探索有效、高效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注重经验的积累,大力倡导“减负增效、务本求实、灵动科学”语文课堂教学,向课堂要效率,提高本教研组的'整体水平。

2、小组合作,共同提高。

本组教师年龄适中,但都有很好的教学经验。我们经常开展教师间相互听课,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加大教研力度,组织开展好教研活动,做好听课评课工作,提高教研实效。

四、主要工作:

(一)精读教学专著,博览先贤诗书

教学专著是教育家经验和智慧的结晶,过去虽然也读过了几本书,但总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没有深入地思考。利用这次研究的契机,我们将有选择地重温教学专著,尤其是有关读写方面的教学专著更要做到精读,画、注、问、思、写相结合,触摸教育教学专家智慧的脉搏,为自己的成长加油。

当语文教师是需要修养的,如果说读教学专著更多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技艺的话,那么读先贤诗书则是为了丰厚个人的文化底蕴。研究过程中,我们将要求自己多读先贤诗书,培养自己的书卷气,让个人充满文化气息。

(二)继续完善课堂教学,领悟教材精髓

关于备课

本学期继续发挥教研组集体研讨的优势,加强集体备课,提升教材解读、目标制定的能力。本学期更要做好预习的研究与设计,每位老师有主备,有思考。教研组进行具体的课文分工,每位老师担任本课集体备课时的主讲人,主要谈:

1、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2、教学目标确定之思考,3、预习的设计4、教学流程。其他老师集思广益,提出自己的想法,然后教研组统一想法。教师在讲课时再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对教案作出合理的修改,上课之后要如实反思,及时记下自己的所思所想。

关于上课

1、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分析记忆字形,看图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发挥创造性,设计活泼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游戏中、在活动中、在语言环境中巩固识字。注意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2、重视朗读指导,采用多种方法,每篇课文都要给学生充分朗读的时间,充分利用插图,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3、注意每组教材在内容上的联系,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方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4、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习伙伴”的作用,借以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积极参与交流、讨论和语文实践活动。

5、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优秀篇段并复习巩固学过的字词,教学时,要鼓励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主动积累词句,将积累的词语运用于口头和书面语言之中。

6、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举手发言,互相释疑,合作释疑,培养他们勤思善问的习惯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抓好教学常规,提高教学质量

1、阅读

利用 “读书日”的时间组织开展好读书活动,可以让学生进行读书交流、好书推荐、名著欣赏、知识竞赛等活动,分享读书的快乐。还要针对必读书目进行有效地指导与阅读考级。

2、口语与习作教学

充分利用好课前5分钟的循环播报时间,让每个孩子都有说的机会。教研组老师对于习作多进行交流,设计多种形式的作文练习,让学生自由表达、乐于表达。本学期教研组会多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读书征文比赛、作文竞赛,展现更多的教学成果。

3、实实在在抓好写字

充分抓紧每周三天的十五分钟练字时间,加强指导,注重激励,在班中形成“你写得好,我写得比你还好”的写字风气,使每位学生练就一笔端正、挺秀的字体。而后进行争章活动,鼓励学生争章,通过比赛授予“写字大王”的称号。

4、优差生辅导:

重视对优生的培养,使其更优秀。对待班级中的后进生,充分发挥小老师的作用。因材施教,善于捕捉学生闪光点,热情鼓励,补差提优,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展。

(四)积极参与各类教研活动

组织组内成员认真积极参与学校的教研活动,无论是理论学习、专题研讨、课例研究还是专题培训,都能表达交流自己的实践思索,提高教研能力。小组活动中,也能用心聆听同组老师的教研课,提出建设性意见,切实在活动中提高话题设计、听课评课能力,以此来提高自己生本理念指导下的备课上课、确定目标展开流程等教学能力。善于积淀经验,并对成功的做法进行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性的智慧,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从而认真撰写相关研究论文,积累经典课例。

(五)加强课题研究,提高科研素养

切实开展小课题研究。本组教师要在课题的引领下,积极开展备课组课题的研究,争取多出成绩,从而真正使课题研究能更好地为学校的教学教研工作服务,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服务。

总之,在新的学期,我们二年级语文教研组将紧紧围绕课堂教学这一中心,以推进新课程为动力,以科研课题研究为抓手展开工作。我们将迎着新课程不断推进的东风,沿着我们既定的目标,勇敢攀登,再创教学改革-白话文§ 新辉煌!

语文教师小课题研究报告单 第16篇

小学科学课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郴州市九完小 邓 旭

一课题提出:

江_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教育事业受“应试教育”影响,培养的学生表现出求同思维见长,求异思维见短,文化基础较扎实,动手能力较差、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足的毛病。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核心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它能够实现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然而,学校实验器材,实验场地有限,很难完全满足学生的实验要求。实验器材大多数是易耗品,因为学校经费的因素,学生的实验的次数受到限止。

怎样让学生有材料、有场地的实验,满足科学课的需求,我们课题组在这方面做了比较长时间的探究。我们发现生活很多物品可以作为学生实验材料,于是,我们提出了“怎样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物品进行科学实验”的研究,这个课题。

我们觉得这个课题有以下几个意义:

(1) 能弥补学校实验器材和场地不足。

(2) 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学生的动手能力。

(3) 能提高学生对科学课的浓厚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4)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科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

(5)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合理利用一切可用资源。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况下,人们对科学启蒙教育内涵认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前人研究的成果--科学知识,还要求他们学习科学方法,培养科学兴趣,养成科学态度,认识科学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关系。

创造学的理论认为:创新精神在创新实践活动中形成发展的,没有创新实践便没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探究”教学模式就是凸现自然科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特点,根据“过程式”教学的要求,以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为要旨,在创新教学实践中总结而成。

三、课题界定:

以课堂为现场,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从课本和生活出发寻找和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补充实验器材的不足,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研究目标和内容:

1、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自身智慧,提高自身教学素养和教学涵养,使教师能具有组织者的智慧,能成为学生心声的倾听者和对话者,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教师的引领,能让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展现个性,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锻造创新人格。

3、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使学生经历一个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

4、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理论和文献,并在理论中指导下进行研究探索,进行解决问题。

5、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6、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逻辑思维能力。

7、在探究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五、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取的研究方法:实验法,探究法 ,辅以调查研究和文献资料

六、研究过程:

(一)研究经过的几个阶段

1、准备阶段(12月)

组织课题组的老师学习科学(新课标)理论知识,进行相关准备。我组学习了《科学课》、《探究性学习》、《实验教学与仪器》、《湖南教育》、《新课程中教学技能的变化》及《科学教学与实验》等杂志。

本课题成员老师都参加市级的各种培训和教研活动,邓旭老师在20参加了湖南省小学科学骨干教师远程学习培训,充分发挥了对课题研究的指导作用。

2、实施及发展阶段(1月 ――2月)

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实验活动,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和教师的指导,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会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器材及生活中的物品开展实验和探究。例如:在教三年级科学上册《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时、老师出示生活中的物品进行实验探究;需要的准备材料(1)两个透明的矿泉水瓶,其中一个切去底,一个在靠近瓶颈处钻一个小孔,贴上防水胶布密封。(2) 、将两个瓶盖背靠背粘贴在一起,中间钻一个小孔。(3) 、一瓶有色彩的水。(4) 、约5厘米长蚊香一根。(5)、一个打火机或火柴一盒。上述这些材料属于生活物品,学生在生活中很容易找到,找到之后,感到很兴奋,很渴望看到这个实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过程。老师指导实验过程。第一步:将点燃的蚊香靠近没有去底的瓶口处,向瓶内熏入少量的烟。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借鉴烟雾让学生能清楚看见空气占据空间的自然现象。

第二步:用粘贴好的背靠背的盖子把去底

的瓶子和已熏入烟的瓶子连起来。(图2)

第三步:向去底的瓶子内注入有色彩的水,然

后让学生观察观察,会发现最初有一点水流下

来,这是因为下面的瓶子的空气被压缩,过一

会儿,上面的瓶子的水不会流下来,这说明下

面瓶子的空间被空气占据了,因此,上面瓶子

有色彩的水不会流下来。(图3)

第四步:揭开下面瓶颈处的防水胶布,然后让

学生观察看见下面瓶子的空气跑出来,让出了

空间,所以上面瓶子有色彩的水流下去了。

通过利用生活中的矿泉水瓶子(生活物品)做这个实验:可以清楚地看见空气占据空间,可以清楚地看见空气出来,让出空间,

水流下去占据空间的过程,证明了“空气占据空间”的自然现象。

又例如:黄芳老师上五年级的科学《鸡蛋撞地球》一课时,老师开门见山的说:“今天这节课是一堂很有趣的活动课。”你们觉得鸡蛋撞地球会怎样?有的学生说鸡蛋会破,有的学生说不会破,一下子就点燃了学生学习激情。()“是破还是不会破,我们用实验来验证吧!”黄老师微笑的说:老师随后出示生活中容易找到物品做实验材料:如鸡蛋、透明胶、绳子、剪刀、塑料杯、纸杯、塑料袋、纸盒、海绵、棉花等。学生分组讨论设计保护鸡蛋的装置,黄老师说“鸡蛋撞地球实验”比赛,要到室外进行,“鸡蛋撞地球”实验要求就是在规定的条件下,让鸡蛋包装后从三层楼高处落下。在老师的细心指导下,通过学生实验发现:揭开了鸡蛋撞到地球不会破秘密。学生对这个结果感到很开心、惊奇。通过这个科学探究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创造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在激情中得到了成长。谭柏生老师上五年级的《像火箭哪样驱动小车》一课时、出示实验材料:气球、支架、喷嘴、销钉、橡皮筋,这些材料在生活中容易找到。学生做实验很有兴趣。课题组收集一些有代表性的课例。例如:三年级科学上册《空气占据空间》、五年级的科学《鸡蛋撞地球》、五年级的《像火箭哪样驱动小车》等教学内容都是利用生活中物品进行科学探究。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课堂实验和课外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途径,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学习方式,学生产生了兴趣就会被所要认识的事物吸引,从而促使他们主动去思考、研究。在指导学生实验中,科学教师尽量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材料,学生生活中的汽水瓶、可乐瓶、矿泉水瓶、生日蛋糕的泡沫、牛奶盒、塑料袋、气球等等都是教师们进行科学探究实验的好材料。在老师的指导下;(1)、很多学生学会制作太阳能热水器、雨量器、会设计制作一个保温瓶和鸡蛋保护器,并且能根据已学的知识,利用生活中废旧物品,经过精心设计。变废为宝,制作成各种各样的装饰品。(2)、大部分学生在家里会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进行科学实验:例如:五年级的李自翔同学会利用家里的马铃薯、盐、水等生活物品,会做“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的实验,刘翔会利用生活物品橡皮泥玩具探究“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实验、曹蓝同学会利用生活中废铁来做“金属的热胀泠缩”实验,老师对成功者给予鼓励,对于制作失败的,老师便帮他们分析问题所在,让他们经过多次思考,反复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对科学的学习充满信心。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充分利用身边的事物进行科学探究,激发了学生探究兴趣,提高了学生科学素养,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老师在指导中得到了成长,增长了智慧,学生在激情中得到了成长,学到了知识。五年级的学生会解释生活中电线在冬天会下垂的原因;明白踩瘪的乒乓球在热水中会鼓上来的缘故,三年级的学生会利用生活物品做“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知道舞动塑料袋,袋子就会鼓起来,为什么气球会越吹越大的道理。六年级的学生知道打开可乐冲鼻的气体是何物。会使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掌握了控制铁生锈的速度方法。四年级的学生知道在干燥而寒冷的天气,用手触及门的金属把手电击的感觉的原因,会解释脱下毛衣时发出啪啪的响声成因。

对于那些酷爱科学实验课的学生来说,课堂四十分钟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有些学生在家里搞起了“破坏”,如把家里的录音机拆开来看一看,琢磨琢磨;把玩具飞机拆下来拼一拼等等。这些在家长们眼里看作搞破坏的行为,实际就是学生创新的一种体现,也是学生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过程,我们应该很好的保护他。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机会,鼓励学生不断创新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闹钟拼装活动,学生通过将散装零件拼装成钟的过程,不仅培养了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学到了很多新知识。

3、总结阶段(203月――年4月)

本课题在我校领导的带领和支持下,已经走过了三年的多时间,从年的申请立项、确定方案、理论学习、前期调查、实验探究,到2014年成果展现、研究总结等等,具体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在一次次学习、实践、研讨、交流、改进、调整等实实在在的工作中,我们真实地听到了自己成长的脚步声。 秉持以课堂实验和课外实践为基地,紧密联系生活,利用生活物品进行科学探究,通过学习交流及在科学课教学上进行探索和实践,找到与新课程最为和谐的交汇点,从而更好地开展新课改,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经过3年科学探究,课题组邓旭老师撰写了《空气占据空间实验》改进论文, 谢家伴老师自制了科学教具《空气占据空间》,让学生直观的看清空气占据空间,这个教具深受学生青睐,朱向群老师撰写了实验探究论文《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学具的应用》论文;谢家伴老师指导学生参加郴州市第二届“英东杯”中小学科技活动海陆空模型竞赛中,周雨轩同学荣获市第二名;李景华同学获航海电动遥控绕标赛第二名。9月,在郴州市首届小学科学《同步教学实践训练》应用优质课比赛中,我校谭柏生老师荣获特等奖。

为了研究课题达到研究目的,多次聘请上级教育局有关部门领导和专家来我校课题组指导、论证。课题组根据专家的意见,不断修改、不断完善、不断总结,并且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二)具体的研究行动

1、在课堂实验教学中,我们围绕培养实验探究能力,采取的措施是让学生“多看”、“多想”、“多做”。

(1)、多看:当学生遇到疑问时,老师进行演示和到实验室动手做实验,让学生看了实验后解除心中的疑惑,使学生认识到动手做实验是学习研究科学、不可少的手段。实验中指导学生做好实验变化前、中、后的观察,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等)的功能,感觉所有现象。对实验中所需的仪器和操作方法、反应条件、以及如何判断新物质的生成等,都要引导学生观察。在做实验时教师可给出适当的观察点,使学生克服观察的无序性和盲目性,并且要抓住实验的契机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演示操作要规范,给学生留下科学的、严谨的印象。

“多看”能培养学生用实验来研究科学的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多想:我们让学生带着疑惑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实验的设计,然后到实验室动手做实验,让实验事实说明问题。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不断激疑--鼓励学生质疑-提出解决方法-师生共同解疑,通过学生思考讨论,教师点拨,明白理化的科学道理,在实验探究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经常引导学生发现原有教科书中实验方案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鼓励和指导学生利用自己熟悉、掌握的实验仪器,根据某一课题研究去设计探究性的实验方案。改进的实验学生以“小论文”形式进行交流,并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表演,学生不仅享受到设计实验成功的乐趣,而且实验探究能力得到培养,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

在教学过程中,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在讲《空气占据空间》时,在课堂上,我出示矿泉水瓶两个,其中一个切去底、蚊香、等实验材料,提出问题:猜一猜空矿泉水瓶子里面有什么?有的学生猜没有什么,有的学生猜有空气,为什么猜有空气呢?怎样证明瓶子里有空气?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把枯燥无味的试验变为直观形象的试验,学生记得快,记得牢。如在讲《浮力》时,教师准备好乒乓球、铁块、弹簧秤、细线、一杯水等器材,提出问题:乒乓球为什么会浮在水面?铁块为什么会沉到水底?怎样证明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问题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大家的学习热情高涨,兴趣油然而生。学生都跃跃欲试,说出许多想法,通过观察浸没在水里的乒乓球向上运动,感知浮力,又通过观察弹簧秤下的铁块在空气和水中示数的变化,感知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对浮力概念有了一定认识后,又问:对上面的实验你有什么感觉和启发?有什么疑问和猜想要提出来讨论和研究吗?凭直觉思维,大部分学生有所领悟:铁块受到向上的浮力,看来浮力的大小与铁块排开水的重量或体积之间存在某种关系。继而引导学生:如何测浮力的大小?如何测铁块排开水的重量或体积?同学们各抒己见,然后共同设计一个验证实验,并进行实验。学生始终在思考、操作、观察、总结,表现欲得到了发挥,在探讨新知识新方法中学生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多想”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实验教学中激活,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多做:我们精心组织学生上好每次实验教学课,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课前提出预习要求,实验时指导学生,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进行实验,认真细致地进行观察实验现象,实事求是地做好记录,深入分析实验结果,写好实验报告。

“多做”让学生在实验中锻炼,提高综合素质,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作风,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2、在课外活动时间,引导学生走进实验室,从生活走进科学。

我们在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组织部分学生参与实验准备,进行简单器材的准备,例如用矿泉水瓶制成烧杯和量筒,用小瓶和管子制成潜水艇等。使学生了解一些实验操作要领,课堂教学时让学生一起参与实验演示。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完成家庭小实验和课外实验,放手让学生设计实验、动手实验,遇到问题可通过分析讨论、查阅资料、请教老师等途径寻找对策。同时,开展小仪器和小制作的比赛活动,提高学生实验探究能力。每一年,我校都举行实验操作比赛,对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进行考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在20上期,学校举行的科学实验操作技能竞赛中,三年级的学生动手能力强是235班,四年级学生动手能力强是226班、五年级学生动手能力强是222班、六年级学生动手能力强是221班。

3、引导学生开展小课题的研究,提高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和综合素质。

组织学生开展小课题的研究。例如引导学生开展《空气占据空间》、《像火箭哪样驱动小车》和《鸡蛋撞地球》的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综合素质。

七。课题研究成果:

经过3年多时间的实验,在课题组的努力下,完成了研究任务,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形成了一定的课题成果,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

1、培养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由于教学形式上的开放性和自主性,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既而转化为一种学习行为,因此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踊跃发言,并敢于大胆地对别人的意见提出质疑。同时多种途径的多向交流,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加快了知识的理解过程,学习积极性明确提高,从对学习的外在兴趣,转化为内在动力,进而促进了学业成绩的提高。例如:六年级216班李俊鹏同学根据所学电的知识,搞了一个小电动机的应用。

2、学生喜欢上科学课,对科学及社会生活实际与科学有关的问题有了较广泛的兴趣,有寻根究底的探索精神,敢于发问,善于发问,乐于发问,逐步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科学教学质量有了一定的提高。例如:黄芳老师上的《鸡蛋撞地球》一课,极大的提高学生兴趣,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极大热情和参与的积极性。

案例:《鸡蛋撞地球》

师:手拿一个生鸡蛋,生鸡蛋有什么特点?

生:易碎

师:鸡蛋碰石头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鸡蛋会碰破

师:有些人明明知道以卵击石会破,可是他们偏偏让鸡蛋撞地球。

板书《我让鸡蛋撞地球》

师:(请学生读活动主题)“我让鸡蛋撞地球”你们认为会怎样?

生:鸡蛋会破。

生:鸡蛋不会破。

师:鸡蛋是破还是不会破,我们用实验来证明。

师:做实验需要的材料及工具:如鸡蛋、透明胶、绳子、剪刀、塑料杯、纸杯、塑料袋、纸盒、海绵、棉花。

师:检查各组的材料、工具,准备情况

师:我们来比一比谁的鸡蛋撞不破。

“鸡蛋撞地球”,这是一个多么富有挑战性的实验,鸡蛋的渺小与地球的庞大,鸡蛋的脆弱与地球的坚硬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让学生的思维产生强烈冲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对科学的探究,对实验的兴趣,对自然界一切未知的向往。

3、“科研兴教,科研强校”已成为教师的共识,教师教科研意识不断增强,人人参与教科研,积极参加课题研究,积极上公开课、研究课,个个撰写论文,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

4、该课题的研究,促进了我校实验教学工作的开展,年底我校通过了 “标准化实验室”省级验收。

5、该课题的研究,促进了教师的发展和成长。通过课题的研究,教学更加重视课堂实验教学的开展,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纠正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给学生足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机会,放手让学生实验和思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获得学生的认可,也取得了较好成绩

6、更新了教师观念、促进了教师成长,教师的智慧得到升华。

开题三年多,课题组颜晓娟老师在郴州市举行优秀创新课评比中获得特等奖。先后有7人次在区级以上上汇报课、公开课。课题组长邓旭老师撰写的课题相关论文《空气占据空间》荣获国家一等奖。谢家伴老师自制科学教具《空气占据空间》荣获市一等奖,撰写的论文《小学科学课外作业的探究与实践》荣获国家二等奖,邓旭老师撰写的论文《初探多媒体技术在小学科学中的运用》荣获区一等奖;《如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荣获市一等奖。朱向群老师撰写的论文《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获区一等奖、《学具的应用》荣获省二等奖;谢家伴指导学生参加郴州市第二届“英东杯”中小学科技活动海陆空模型竞赛中,周雨轩同学荣获市第二名;李景华同学获航海电动遥控绕标赛第二名;共有三十余名学生在市区比赛中获奖,在北湖区中小学教师年终考核评优,谢家伴老师被评为优秀教师;在北湖区中小学学校两项常规检查中,朱向群老师荣获先进个人,在2011年下期,邓旭老师撰写的科学组汇报材料荣获市一等奖,209月,在郴州市首届小学科学《同步教学实践训练》应用优质课比赛中,我校谭柏生老师荣获特等奖。

我们科学课题组的工作是踏踏实实的,活动是积极而多彩的。我们的科研实验研究立足于课堂教学又作用于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在取得的成效使学生们受益,使领导和家长们满意。“利用生活中物品进行科学实验、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让研究成果作用于广大的学生,在学生的提高和发展中绽放光芒。

语文教师小课题研究报告单 第17篇

在区文教局基教科的统一组织与管理下,学校初中部本着“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原则,按照“研讨对策—合作实施(个体实践)—反思改进—总结提升”的研究的思路,引领班主任扎实开展教育教学小课题研究活动。现就研究情况进行简短汇报:

一、开展优势

1、年轻的研究队伍。这是我校开展小课题研究最大的优势,相对于区内其他学校,我校参与课题研究的班主任以青年教师为主,特别是初中部,平均年龄不到32岁,他们有着较高的研究积极性,为小课题研究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扎实的课题负责人。我校初中部有4个课题立项为区级课题,这4个课题的负责人均为学校科研的中坚力量,他们分别是单文华、徐宝娜、王英菊、姚林、刘洋、刘爱荣,他们工作扎实,业务和研究能力强,为小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采取策略

1、加强领导,积极开展小课题研究工作

全校以德育处处牵头,成立小课题研究工作小组。具体负责小课题研究的领导、指导、实施和评审等工作,制定小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评定、表彰奖励等制度,建立有效的运行激励机制。开展小课题研究符合当前广为开展的校本研究趋势要求,符合教师的实际科研能力水平,符合我校教育教学的实际,我们要求全体教师统一对开展小课题研究重要意义的认识,认真筛选课题,精心组织实施,切实在全校形成“全员参与,个个尝试,人人研究”的良好局面,开展“问题即课题”研究。

2、加强培训,为小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为避免小课题研究的盲目性和研究低效率,我们加强了教师的课题研究培训工作,加强班主任们的小课题研究意识,提高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规范教师的科研行为,学期初召集小课题的主持人,进行集中培训。同时强调了过程材料的收集与整理,鼓励班主任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学习教育理论,要求尽可能用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研究。

学校将在学期末,组织小课题主持人再次进行培训,让老师们明确如何梳理研究的过程,如何整理课题的过程材料,如何写出研究报告等等,力求让小课题研究的材料完整规范。同时,学期末将组织一次研究成果的展示活动,把小课题研究的成果在全校推广。

3、加强指导

为引领教师尽快走上科研之路,深入进行小课题研究,对立项的小课题,学校有针对性地聘请有关专家、名师进行研究指导,为我校刚刚起步的小课题研究进行了指导,让老师明确了课题研究不能追求假大空,选题一定要小、要具体、真实、是自己在实际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同时也明确了教育科研的根本目的在于:解决实际问题,探索教育规律,改进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质量。

4、与教研活动、德育主题相结合

学校每次教研都有主题,针对每个主题,结合课题研究,对主题进行提前研究,在教研活动中加以落实,把自己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与课题研究有关的困惑与收获进行交流,通过研讨总结经验与教训,形成上报材料,并及时把教研的成果在课堂中加以落实,提高了课堂效率。

从确立课题以来,学期中进行以教研组、班主任研讨展开课题研讨,以学科组成员互动的形式展开,这一生动活泼的互动式学习形式,激发了广大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的教研组采取了研讨课的形式,针对课堂教学进行了研讨。

5、定期调度

学校对小课题研究进行集中调度,每月进行一次学校层面的小课题调度会,进行集中研讨、交流,及时了解和掌握各班主任的研究进展情况。针对存在问题,及时进行主题研讨,借助群体的智慧,有效地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保证了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解决研究进程中的问题。

通过调度会等形式,引导教师树立“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理念,依据“小步子、低台阶、快节奏、求实效”的原则,鼓励老师用科学的态度和科研的途径完善地处理好教学中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关系。从教育教学中的小现象、小问题、小策略入手,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指导自己的教学。

实施教师小课题研究“三个一”制度:结合自己研究的专题每周写一份教学后记;每月提供一个教学案例或教育故事;每学期写一份课题研究阶段报告。通过金点子案例评选、教学论文评选、优秀教育论坛评选等活动调动班主任参与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语文教师小课题研究报告单 第18篇

《小学生科学小课题研究的实践》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研究性学习便是满足儿童的这种需要,激发其探索与创新的冲动和欲望,使他们真正成为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发挥其探索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中,获取生动、活泼的发展。

在传统的教育中,一味地给下一代传授人类已经取得了的科学知识和应用这些知识经验化的技能,而舍弃了获得这些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其失去了亲自探究和发现知识的锻炼机会,甚至有意无意地扼杀了人类所具有的探索和创新精神。于是,教育成为单纯传授而疏远了探索研究,学习成为单纯继承而远离了创新发展,以致人们提到学习便理解为知识的传承,而提到探索、研究、创新的学习,反而感到陌生。

(一) 该课题研究基于国际科学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

近十几年来,世界各国都加大了科学课程改革的力度,注重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

日本宫城教育大学附属中学早在4月就开始实施“课题研究学习”,规定设计“现实生活的环境”、“国际理解教育”、“信息”、“健康”四个领域,其中“现实生活的环境”是“课题研究学习”的主要领域。美国的劳伦斯中学,从1985年开始一直为7年级的学生开设一门“自主研究”课程。该课程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独立从事某项课题研究。研究要求学生必须自己提出问题,确定研究课题,设计研究方案,收集、整理、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同类课题的研究在国内也正在兴起:如华东师大二附中的“小课题研究”、东北育才学校的“科学实验室”、上海市七宝中学的“开放性主题活动”和重庆第一中学的“科技活动”各有特色,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为我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但此类研究多在中学领域,小学阶段还缺乏实践研究。就目前所见的关于小课题研究的文章,大都比较概括和理论化,缺少具有操作性的指导。因此急需开展这方面的教学实践研究。

(二)该课题研究基于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要求。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时期。

1、思维的独立性不断提高。随着身心发展的逐步成熟,小学生已逐步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特别是到了少年初期,对教师、家长和其他成人的依赖不断减少,独立思考、独立操作能力不断提高,开始有主见起来。

2、思维的批判性不断提高。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对教师、家长和书本的依赖性比较强,认为只要书上写的、老师家长讲的都是正确的,都全盘接受。随着各方面的逐步成熟,他们发现老师家长讲的、书上写的不一定合理和科学,开始批判地接受了,表现在学校,就是对老师上课评头品足。

3、思维的深刻性不断增强。低年级小学生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看问题比较浅,到了五六年级,便出现了初步的抽象思维,逐步能透过现象深入事物的本质,已能预见事物的结果。

4、思维的发散性不断增多。低年级小学生知识少,经验不足,方法欠缺,思维方式主要是求同思维。随着知识经验的不断增多,特别是从三四年级开始,他们已经能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由于受定势和习惯的束缚较少,异想天开的新奇念头经常会出现。如果引导得法,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是比较快的,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最佳时机。

5、思维的能动性不断提高。小学低年级时,主动思维较少,大多是被动思维,也就是思考的问题都是由老师提出的。到了三四年级,特别是到了五六年级,学生主动思维开始急剧增长。他们不断认识到创造对象的作用、意义和价值,好奇心和创造意识日益浓厚。

(三)该课题研究基于小学科学新课程的背景。

每一个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1、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

2、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3、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4、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

应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和有利于为他们的人生建造知识大厦永久基础最必需的内容。这些内容需加强科学各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强调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5、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

这种开放性表现为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应该给教师、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使得课程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这种开放性还表现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

6、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评价指标应该是多元的,要包括科学素养的各个方面;评价方法应该是多样的;评价主体则应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等。

从某一角度说,开展小学生科学小课题研究的实践,是有效地改变仅以知识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的一种探索。

二、课题研究目标

(一)总目标

1、通过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广泛的实践探索,培养学生创新品质。

2、改变教师以往偏重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寻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抓手”,进而推进素质教育。

3、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所形成的那种偏重于记忆和理解,偏重于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

4、真正让学生学会体验科学研究,形成一种有利于终身学习、发展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

(二)子目标

1、课题前期:

(1) 学生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2) 学生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

(3) 学生能根据活动计划写出观察日记及简单的课题研究报告。

2、课题后期:

(1) 学生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

(2) 学生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示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3) 学生能够客观地总结评价自己的课题,完整地完成课题。

三、课题研究方法

语文教师小课题研究报告单 第19篇

指导思想:

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认真落实金湾区教科培中心和学校新学期的工作目标,结合实际,以抓教学质量为核心,大胆创新,不断提高语文科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

工作思路:

加强各年级备课组的管理,完善集体备课制度,建设好语文学科资源,为教学提供有效的资源共享。关注和研究学困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利用学校blog,开展网络教研。

主要工作

1、加强理论学习

要落实新课程的改革,我们必须要加强理论的学习。本学期学习的重点是发展性教学评价理论、儿童心理学和如何发掘学生潜能的理论等的学习。

2、加强备课组的建设

要求备课组长大胆开展工作,坚持开展集体备课等教研活动。

3、开展教学专题探讨

本学期,我们将重点研究各年级利用blog进行网上作文指导的专题研究,争取出一套网上作文指导丛书。

4、积极参加语文学科资源建设

5、全校语文老师要加强互相学习,挖掘更多优秀老师的宝贵经验和教学资源。

工作日程和安排

三月份:

1、科组成员订好语文教学计划。

2、制定与学习语文科组教研工作计划。

3、上交学生的读书卡片和读书心得。

4、五六年级学生参加区的作文竞赛。

5、新教师上汇报课。

四月份:

1、开展读书节活动。

2、语文兴趣班开展活动。

3、结合读书节活动,各班选送优质的小报上交学校。

4、老师上交参评的论文。

五月份:

1、了解各级教学进度,教学常规检查。

2、加强各班图书角的建设。

3、检查古诗80首背诵情况

六月份:

1、调整教学进度,订好复习计划。

2、 评选“书香班级”。

3、 组织学生复习,做好学生期末水平测试工作。

七月份:

1、总复习,教学质量抽查。

2、教师上交论文。

语文教师小课题研究报告单 第20篇

一、了解到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的现状不容乐观

有人说,教育教学研究就是建构更为合理的教育意义和活动方式的过程。它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应然选择,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必要条件,还是改善教师生活的重要途径。然而,在现实的中小学校里面,教师们往往既敬畏科研,又在敷衍科研,甚至反感科研;觉得科研很神秘,觉得科研离自己很远,觉得做不做科研没有什么关系,等等。具体说来,中小学教师科研或者说课题研究有如下几种令人堪忧的现状:

现状一:重申报,轻研究。很多教师很重视申报课题,但不重视研究,甚至没有研究,只是挂个名而已,没有真正的“精力投入”。有的是有“两头”没“中间”(只有申报与结题),没有研究过程,结题的时候只是“匆忙间”整一篇文章;有的则是“有头无尾”,不了了之。所以,很多教师从来就没有真正体验过自己策划、设计、查阅文献、收集资料、调查访谈、归纳探究、交流分享及结题展示等课题研究过程带来的快乐。究其原因,有的是因为他们申报课题原本就不是为了研究,只是为了职称评审或者应付任务,而非为了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有的是因为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课题研究。

现状二:课题又大又空。教师课题“假、大、空”的现象比较严重,与教师自己的工作实际联系不紧密,或者根本就没有什么联系,尤其缺乏对教育教学细小环节的研究;课题往往也是“拿来主义”,而不是自己的“问题”,其结果只能是“无病呻吟”,毫无意义。

现状三:缺乏课题研究的动力。有些教师缺乏问题意识,没有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紧迫感;有些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缺乏专业发展的积极性,缺乏课题研究的内驱力;有些教师则缺乏课题研究的兴趣,没有尝过科研能够改进教学、发展自我及提升生活质量的甜头;还有些教师则缺乏与他人分享教育智慧的'愿望和胸怀。

现状四:很多教师没有机会做课题研究。这一点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由于过分强调统一“规划”课题,过分强调“集体”研究,所以,课题研究变成只是少数人的事情,变成学校领导和部分骨干的“专利”。于是,一部分人始终拥有着话语的“霸权”,而更多的人则长期“被压迫”着、被“边缘化”。事实上,个别化的课题研究,才是人人平等参与的,才是深刻的、有实效的和可行的。

现状五:课题研究要求过高。由于过分强调理论提升,过分强调课题研究过程的科学、规范,很多教师缺乏教科研能力,又得不到适时的、有力的指导,所以对课题研究常常有一种“自我无力感”,觉得课题研究有点“高不可攀”,望而生畏。

现状六:课题研究的时效低。前面几种情况必然会导致一种结果,那就是课题研究的“成果”不能及时转化为“教育生产力”,课题研究不能实时、有效地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没有发展到能引起自我转变的层次,这往往会带来一种“恶性循环”。

简而言之,现在的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大都是“假、大、空、高、难、远”。那么,我们应该从事什么样的课题研究呢?

但首先要明确到底什么是“小课题研究”呢?

二、学习了什么是小课题研究,如何选题及如何开展小课题研究

1、小课题的定义